自104年起至113年共輔導195家店家,經過輔導之店家營業額及來客數平均增加1至2成以上,由店家(點)到街區(線)逐步促進產業(面)發展,建立產業標竿,帶動產業自我提升與發展
個別店家的成長效益
◆位於大稻埕的「富自山中」,改造後跳脫南北貨傳統印象,聚焦山貨特色,翻身成文創雜貨鋪,吸引年輕、觀光客消費。
◆聚焦野生烏魚子之家的「李日勝」,改造至今不僅來客數與營業額成長,且店家有不少主顧客位於信義計畫區內,現已進駐信義大遠百大稻埕美食街。
◆艋舺的老青草茶行「老濟安」,以融合東 方青草與西方吧檯調飲,推出現場手沖 溫飲秘方茶,讓舊倉庫變身療癒風茶吧 ,開創店家新商業模式,不僅帶動店家 來客數與營業額成長,更吸引5星級飯 店洽談合作。
亮點店家的外溢效應
◆透過計畫輔導,品牌改造後,有店家每月增加百萬營收,甚至還有翻倍成長,更因客流量的增加,帶動周邊店家營業額成長。
◆108年入選傳統型店的大稻埕圓環邊百年肉脯名店「中華軒」,因參訪本計畫輔導歷屆店家後,以自行改造方式申請型店輔導,自籌改造預算超過百萬。
◆至香園、金玉蔥蒜行參與甄選說明會後,瞭解本計畫改造成效顯著,也帶動店家自行改造店面、提升品牌形象。
街區的漣漪效應
特別是大稻埕觀光街區的在地傳統店家,如富自山中經輔導改造後,提升店家營業額、來客數等改造成效顯著,成為迪化街標竿店家,帶動周邊店家李日勝、五色本物、元太商行、誠天下葯食舖及澎玉191等店家申請並入選為輔導店家,透過輔導改造提升店家核心品牌價值,逐步帶動迪化街升級轉型。
翻轉經營模式與商機
◆臺北市傳統產業獨具特色,面對環境與市場競爭壓力,亟需轉型升級,方能永續經營。透過品牌、形象視覺設計及空間規劃改造等輔導,開啟新商業模式,讓”老文化”融合”新創意”,並聚焦店家獨有價值。
◆協助輔導店家挖掘核心品牌價值與商品特色,店家客層結構跟著改變,增加年輕族群、國際觀光客等新消費客群入店,讓老字號文創變身,開啟轉型契機,更擴及整體產業。
◆從製造批發起家的尚得鈕扣,蛻變為「尚蝶扣Buttonfly」讓鈕扣變身成造型飾品與工藝品的設計元件,翻轉店家商業模式,吸引不少對設計有興趣顧客上門。
未來展望
◆店家再造計畫連續推動10年,104年起開始輔導美食餐飲,105年擴大輔導傳統產業,至113年已累積195家,未來將持續輔導本市店家升級轉型,並增加輔導產業及家數,由點線面逐步推展影響產業,打造臺北新風貌。
◆未來持續創造改造後之外部效益,如帶動人潮與促進商圈產業活絡等,以型塑亮點標竿帶動產業自主提升。